游崴
學歷
2020 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前倫敦聯席會)博士
Ph.D.,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Studies at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former London Consortium)
2003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
經歷
202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20–2023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9–2020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研究組總監
2018–2019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研究組資深專員
2006–2007 《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
2005–2006 《典藏.今藝術》雜誌,採訪編輯
2000–2002 《藝術觀點》雜誌,採訪編輯
展演策畫(選輯)
2023 崩塌記憶之宮,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3 C-LAB年度論壇:未來緩慢取消,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2 CREATORS五週年:將來形狀,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2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1 影像燴──劉時棟個展,高雄市立美術館
2021 實驗通信:CREATORS 20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0 第七屆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鳳甲美術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策畫)
2020 姚瑞中:犬儒共和國,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19 城市震盪──污痕,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策畫)
2018 時間另類指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策畫)
2017 破身影,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策畫/入圍第16屆台新藝術獎)
2016 FORMLESS(另翼之聲),聲音藝術現場、紀錄片放映,倫敦Café OTO與Bartha DocHouse(共同策畫)
2015 午夜場:蘇匯宇個展,双方藝廊,台北(入圍第15屆台新藝術獎)
2015 undertone // 01 聲音藝術現場,倫敦Hundred Years Gallery(共同策畫)
2015 王福瑞+林其蔚+Dino(廖銘和)聲音藝術現場,倫敦Café OTO、葛拉斯哥CCA –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2015 Shoot the Pianist: the Noise Scene in Taipei 1990-1995(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倫敦The Peltz Gallery
研究計畫與發表
2022〈破敗身體性:臺灣解嚴前後的破壞藝文及其再現〉,發表於「2022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水平的藝術史:藝術史編撰法在臺灣」,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2020〈The Body, Politics and Rebellion in Taiwanese Arts from the 1980s to the mid-1990s〉,博士論文研究
2017 〈David Medalla, Li Yuan-chia and Rasheed Araeen’s Conceptualist projects from the mid-1960s to the mid-1970s〉,發表於「Conceptualism – Intersectional Readings, International Framings: Black Artists And Modernism In Europe After 1968」研討會,Van Abbemuseum(VAM/Eindhoven)
2015〈踰越的身體:1980年代台北前衛藝術場景的幾個歷史片段〉,發表於M+ Matters系列講座「擴展的八十年代:華人與東亞藝術版圖」,香港西九文化區
2013〈1990年代前期大台北地區另類文化場景與公部門文化治理〉調查研究計畫,國家藝術基金會
2012〈Taipei Broken Life: A Case Study of the Taiwanese Avant-Garde in the 1990s〉,發表於「Current Research into East Asian Visual Culture」研討會,Tate Modern(London)
專書文章(選輯)
〈崩塌記憶之宮〉(策展論述),《崩塌記憶之宮》,台北: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2023,頁10–15。
〈台北盆邊1993–1995:垃圾、噪音與地方美展實驗〉,《流動的展覽: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22,頁114–159。
〈當身體成為信息:談「現代驅魔師」中的虛擬化身〉,《現代驅魔師》,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22,頁36–48。
〈前言:從工作室到一個創造實驗的聚落〉,《文化實驗三年索引CREATORS 2018–2020》,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2,頁8–19。
〈關於藝術裡的計畫、篇章,與不只一次的階段性發表──2021臺北美術獎觀察〉,《臺北美術獎2021》,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21,頁12–20。
〈影像燴──劉時棟個展〉(策展論述),《影像燴──劉時棟個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21,頁6–15。
〈姚瑞中:犬儒共和國〉(策展論述),《姚瑞中:犬儒共和國》,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20,頁6–11。
〈破身影〉(策展論述),《破身影 Broken Spectre》,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7,頁18-22。
〈入場指南〉(策展論述),《午夜場──蘇匯宇個展》,台北:双方藝廊,2015,頁14-25。
〈吳中煒與九〇年代破爛視聽〉,《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台北:立方文化、遠足文化,2015,頁176-183。
〈李元佳:造物〉,《觀.點──李元佳回顧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5,頁78-113。
〈陳順築:悼念的技藝〉,《家族盒子:陳順築》,台北:田園城市,2014。
〈賴九岑:圖像的殘餘〉,《彩虹x糖水x壞靈魂》,台北:大未來畫廊,2013。
〈草間彌生:圓點的執念〉,《就是喜歡草間彌生》,台北:臉譜出版,2012。
〈識別林煌迪〉,《類聚樣本──林煌迪個展》,台南:東門美術館,2012。
〈殘跡,鑠光,鄭君殿〉,《鄭君殿2012個展》,台北:誠品畫廊,2012。
〈沒有藥物,沒有性,但我們比什麼都逼近搖滾〉,《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
〈高雄獎,一件文化體制作品:2010高雄獎觀察報告〉,《2010高雄獎》,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0。
〈後少年硬派──捍圖社14〉,李盈均編,《惡童力──2009捍圖社》,台北:大未來畫廊,2009,頁2-6。
〈歡迎收聽,中年男子床邊故事──郭維國的繪畫〉,林岱蔚編,《郭維國2:造鏡照境》,台北:大未來畫廊,2009,頁45-73。
〈猶記反共復國,順便解放台灣──關於歷史,姚瑞中的一份驗屍報告〉,姚瑞中,《姚瑞中Yao Jui Chung》,台北:田園城市,2008,頁26-33。
〈三段散論:關於不設防城市〉,簡正怡編,《不設防城市──藝術中的建築》,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8。
〈新樂園藝術空間 1995–2008〉,《繼續,新樂園:台灣當代藝術文件1995-2008》,台北:原點出版,2008。
〈從馬勒維奇的展場,到太空船的殘骸:賴九岑與克立克先生〉,《早安,克立克先生──賴九岑個展》,台北:大趨勢畫廊,2006。
〈離去者的種種神秘──關於「寶藏巖泡茶照相館第三階段:垃圾計畫」〉,鄭慧華 編,《疆界》,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6,頁162-171。
‘Illusion Laid Bare: Discussing Wu Chi-Tsung’s Images,’ Tessa Jackson ed., Artes Mundi 2006: Wales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 Prize, Wales: Artes Mundi Limited, 2006, pp. 74-81.
〈閱讀陳建榮的繪畫〉,《陳建榮 Chen, Chien-jung Selections 2001-2005》,台中:科元藝術中心,2006,頁4-7。
〈書寫陳松志的作品(或被他動了手腳的那些房間)〉,《「第七卷──陳松志個展」專輯》,2005。
〈策展機器的邊緣實踐──關於「2002台南雙年展」的幾個觀察〉,《2002台南雙年展》,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2002,頁8-9。
期刊文章(選輯)
〈工廠、假新聞與扮演受眾的我們:張碩尹新作《肥皂》計劃現場〉,ARTFORUM中文網,2021.11.03。
〈當壞學生開始編輯──1990年代校園地下刊物的笑聲與反叛〉,ARTouch,2020.03.19
〈1990年代,臺北盆地邊緣的文化實驗〉,新北美誌,新北市:新北市立美術館,2019冬季號。
‘Waste, Noise, and Local Art Exhibitions.’ Yishu, Vol.18. February 2019, pp.68–91
‘Kao Chung-li: Cinema Lucida’, ArtReview Asia, autumn/winter 2014. pp.68-71.
〈重溯李元佳〉,《今藝術》,259期(2014.4),頁166-169。
〈檔案學、民族誌與全景觀看〉,《今藝術》,251期(2013.08)。
〈噪音與召喚術:林其蔚〉,《LEAP艺术界》(2012.10),頁138-147。
〈在最性感的那一瞬間,情感變成了雕塑──蘇育賢〉,《現代美術》,159期(2011.11)。
〈從典律空間到公共空間──試探台灣1980年代以來裝置類作品的空間演變〉,《現代美術學報》,5期(2002.12),頁119-145。